您现在的位置:首 页>> 疾控信息 > 热点关注 > >>正文内容

bg电子娱乐场4月健康提醒

【来源: 发布日期:2024-04-02 17:46:28  |   阅读次数:次   】     【选择字号:
4月春暖花开,正是踏青出游好时节,但气温升高、昼夜温差较大,是各类传染病,尤其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。将近清明小长假,市疾控中心提醒广大群众在做好科学防护的同时,要关注百日咳、新冠病毒感染、麻疹和风疹及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传染病的预防。
百日咳
2024年至今,全国报告百日咳病例数较2023年同期上升数倍。我市百日咳发病情况也呈明显上升趋势。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。该病病程较长,典型病例可表现为持续2~3个月的咳嗽,故称为“百日咳”。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传播。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,对婴幼儿来说,感染百日咳的父母或其他同住人员是主要传染源。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病,其中无免疫史的婴幼儿发病风险更高。
·积极接种疫苗。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经济有效的手段,可有效降低感染和重症病例发生风险。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,儿童应在3、4、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。适龄儿童应及时、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,未接种儿童应尽快补种。
·注意防护措施。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,可有效减少病原体传播。家长出现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,近距离接触照护婴幼儿时应科学佩戴口罩,降低婴幼儿的感染风险。
·定期开窗通风。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数次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。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,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,尽量居家休息,不带病外出,减少疾病传播。
新型冠状病毒感染
春季常常呈现多种呼吸道疾病交替流行或共同流行态势,伴随流行性感冒下降同时,新冠疫情持续存在。目前JN.1亚型毒株为优势流行株,具有更强的免疫逃逸能力,当前我市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呈小幅度上升趋势,广大市民切不可掉以轻心,仍需做好个人防护。
·积极接种疫苗。建议60岁及以上老年人群或18-59岁患有较严重基础疾病人群、免疫功能低下人群、感染高风险人群等重点人群按条件接种新冠病毒疫苗,优先推荐接种含XBB变异株抗原成分的新冠疫苗。
·保持个人卫生习惯。咳嗽或打喷嚏时,用纸巾、毛巾等遮住口鼻。要勤洗手,尽量避免脏手接触口、眼、鼻。每天定时开窗通风数次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。科学佩戴口罩,做好日常防护。
·做好日常健康监测。如出现咽痛、发热、乏力等症状,可根据自身症状轻重程度,采取相应的防护和治疗措施,必要时及时就医。同时,减少外出活动,不要带病上班、上学。幼托机构、学校等应加强晨检,及时发现患儿,及时送至医院诊治。
麻疹和风疹
春季是麻疹、风疹高发季节,特别容易发生在儿童和流动务工人群中,主要通过呼吸道分泌物飞沫传播。麻疹临床上以发热、上呼吸道炎症、眼结膜炎及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,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。风疹临床上以前驱期短、低热、皮疹和耳后、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,一般病情较轻,病程短,预后良好。但孕妇感染风疹,将会导致胎儿严重损害,引起先天性风疹综合征。风疹、麻疹没有特效治疗手段,因此预防措施非常重要。
·定期开窗通风。保持室内开窗通风、空气流通。
·注意个人防护。加强户外锻炼,科学营养搭配膳食,增加免疫力。勤洗手,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少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,科学佩戴口罩。
·预防聚集性疫情。幼托机构应加强晨检,及时发现患儿,及时隔离并送去医疗机构诊治。患儿污染的器具应及时清洗消毒,避免间接传播。
·积极接种疫苗。对易感人群可接种麻疹疫苗、“麻腮风”疫苗进行免疫预防。儿童接种包括8月龄、18月龄和6岁分别接种一剂次麻腮风疫苗。
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
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冬春季常见的肠道传染病。4月我市气温逐渐升高,同时降水开始增多,有利于诺如病毒生长繁殖。诺如病毒感染后的主要表现为呕吐和腹泻。所有年龄段人群普遍易感,儿童以呕吐为主,成人腹泻居多。主要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、经水和食物传播。因此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重点场所需警惕诺如病毒感染。
·注意手卫生。保持良好的手部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,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及时洗手。
·规范饮食。不饮用生水,不食用生食。肉类及生鲜类食物切记煮熟,蔬菜瓜果彻底洗净,不吃隔夜饭菜。
·科学消毒。使用含氯消毒剂及时处理患者呕吐物及排泄物,并做好环境消毒,在清理受到呕吐物污染的物品时,应戴塑胶手套和口罩,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。患者家庭环境也应依据医务人员指导加强消毒,避免在家庭内造成传播。
·注意聚集性疫情。落实学校和托幼机构等重点场所的食品安全管理,规范食堂从业人员健康管理,加强食堂消毒工作,完善校园晨午检和因病缺课病因追踪工作,发现学生出现呕吐、腹泻等症状,要求患病学生及时离校隔离治疗,并按规范进行消毒处理;一旦出现聚集性发病和突发疫情时,应及时向辖区疾控中心报告,在相关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疫情调查和处置。
陇ICP备15002317号-2

甘公网安备 62080202000272号